熊孩子虐杀2岁男童,现实比你想的更残忍
熊孩子虐杀2岁男童,现实比你想的更残忍
之前毒药君断断续续给大家推荐过一些反应人性之恶的电影。
其中部分施害者的年纪小得令人惊讶。
比如《困兽》,
比如《狩猎》,
比如《赎罪》。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像什么《坏种》啦,《约书亚》啦,聚焦的都是儿童之恶。
导演们试图告诉观众,恶,不分年龄和性别。
在这类电影中,人性本善论受到了尖锐挑战。
因为事实摆在面前,小孩,可不管什么对错。
一旦他们的欲望得不到纠正,恶之花随时可以绽放。
千万别跟我讲电影毕竟不是生活。
今天要说的这部短片,恰好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羁押》
Detainment
和同样落选的《肤色》一样,《羁押》同样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名单。
不过相较前者“以小见大”的剧作格局,《羁押》波澜不惊的叙事手法和触及的敏感话题,甚至一度给自己招来过麻烦——
原型事件的受害者家属,对此片表达过强烈不满。
尽管题材上侧重写实,但《羁押》的表现手法却偏向写意。
30分钟的短片,涵盖不少精致的慢镜头特写。
加上部分场景的虚焦处理,如果单看一幅幅静帧,
搞不好会误认成是旅游风景宣传照。
但实际上,这部短片聚焦的主题异常沉重。
讲的是儿童杀人案。
作案者的平均年龄只有10岁。
这起臭名昭著的案件,曾在起源地的英国闹得沸沸扬扬。
它有个人们至今谈论起来仍旧义愤填膺的名字——詹姆斯·巴杰尔谋杀案。
有人做过专门的纪录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科学上网,在油管上看到。
▲“我将不惜一切代价让,让这两个神经病继续坐牢”
现实中,制造这起人神共愤的杀人案元凶,还因此获得“上世纪最年轻杀人犯”恶名。
他们到底犯下何等滔天罪孽,以至于成为全民公敌?
老实讲,可能是考虑到受害者家属和舆论的原因,片中的结局给得并不明确。
如果你不了解原型事件,很难理出个头绪。
▲故事原型人物
短片从两个在商场玩耍的小孩琼恩和罗伯特讲起。
可以看到,这两个熊孩子打小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
不光偷东西,还喜欢作弄腿脚不便的老人。
种种把戏玩儿腻了后,两人盯上了一个站在肉店门口,疑似走丢的2岁小男孩,詹姆斯。
悲剧,从相遇的一刻正式上演。
为了制造悬疑感,《羁押》用了两条线索来呈现案件细节。
一条,是警察缉拿小孩后的当面对质。
通过这条线索,观众看到的是拥有截然不同性格的两个小孩。
琼恩生性敏感脆弱,面对警察的逼问,很快陷入崩溃。
罗伯特则更相对成熟。
应对警察的盘问临危不乱,井井有条。
甚至,其回答中还夹杂一丝攻击性。
另一条,就是根据两个小孩的口述,还原当天的案发经过。
在审问的初期阶段,两个小孩的态度很明确,都声称自己并不认识詹姆斯。
但警方调出的商场监控,很快出来打脸。
看到装无辜无效,两个小孩只得承认带走了詹姆斯。
不过在具体的细节交代上,二人却给出了自相矛盾的供词。
罗伯特在警方问询中,一直试图将劫持杀人的锅甩给琼恩,好让自己逃脱干系。
琼恩知道这个情况后,一面指控朋友是撒谎精,一面强调二人都是共谋,并不存在单干的情况。
如果仅仅从面相和叙述的语气上看,琼恩的供词似乎很有说服力。
结合他在问询中的软弱表现,很难想象他会对一个年仅2岁的孩子下毒手。
然而在最关键的杀人现场重现中,琼恩的演技,却被已经掌握证据的警方一一识穿。
警方的步步紧逼,让琼恩不得不将虐杀的全部经过交代出来。
首先,他承认是自己提议带走的小孩。
不过后来,提出杀小孩建议的却是罗伯特。
其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琼恩并不像他演的那么无辜。
罗伯特的证词,表明了同伴并非善类。
是的,你没看错。
这两个小屁孩,居然朝着一个年仅两岁的孩子头上扔砖!
根据现实中的调查来看,数次钝击,曾导致受害者的颅骨产生十处骨裂!!
而这,还仅仅是部分损伤!!!
现实的调查数据显示,受害者詹姆斯身上曾出现42处伤痕!!!!
余下的30处伤痕成因,除了短片中提到的扔砖、铁块(轨道鱼尾板)击打、和木棍攻击外,
▲听到小孩亲口供述,家属痛苦到无表情
更恶劣的行凶方式,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暗示点到而止。
因为过于凶残的细节,最终短片只能以“令人发指”为由,仓促收尾。
最后到底是谁用怎样的方式终结掉受害者的性命,观众根本不得而知。
好在这个年代资讯发达,任何事件只要你想查,都能查到。
更何况这个案子如此著名。
看完短片后,我根据影片反映的事件,很快检索到了余下的伤痕来源。
在此列举一二,要不要看,根据你的承受能力自行决定。
上面提到的指向不明的物证,比如被扒的裤子和电池的桥段,实际上在当年的原型案件中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从维基百科的资料来看,两人在扒掉受害者衣裤之后,强迫对方吃掉电池之余,还将剩余电池塞进了小男孩的后庭。
不光如此,警方在现场的调查中,还发现受害者的生殖器曾受到严重虐待。
种种迹象表明,虽然受害者身上的伤并非全都致命,但对方的确是被两个小恶魔慢性折磨致死。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证,制造受害者是自杀的假象,琼恩和罗伯特竟将年仅2岁的詹姆斯的头埋进铁轨内侧。
直到2天后的情人节,警方才在铁路上发现已经被轧成两截的男尸……
▲图源:dailymail
这些在犯罪现场留下的作案手段,多年后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两个凶手的生活。
琼恩出狱后,因为频繁传播大量带有儿童色情的影像资料,多次重返监狱。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去年。被捕时,他已经结婚。
在他的电脑上,仍旧可以找到类似的色情资料。
相对而言,罗伯特则低调很多。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受童年的这起案件影响……
成年后,他成了同性恋。
二人重获自由后,曾一度改名换姓,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
不过民间对于官方的做法并不买账,悬赏缉拿暗杀他们的人不在少数。
受这些因素启发,07年的时候,英国曾以此为蓝本,创作了一部在我看来带有洗白性质的作品——《男孩A》。
鸡汤色彩的文艺笔触,让其至今保留在8.2的高分段位。
影片之所以取名Boy A,是因为法庭为了保护未成年的措施采取的特别称谓。
不过因为当年的原型事件性质过于恶劣,在民众的愤怒抗议声中,官方这才被迫公布了二人的真实姓名。
影片中,为了减小事件的冲击力,受害者从2岁男童,被替换为一个和主角年纪相仿的女孩。
当年的杀人凶手和从犯,则被刻画成两个成长于悲催原生家庭,出狱后想改过自新的角色(其中一个忏悔自杀)。
然而社会的偏见和舆论的压力,最终毁掉了他仅存的希望。
善良的小白兔们,看到主角遭受的系列不公平待遇后,纷纷在留言中表达对他的同情。
甚至一度有人将这部电影入选个人年度十佳。
诚然,对于不了解这部电影创作背景的观众而言,片中角色的遭遇,似乎并不值得口诛笔伐。
但很遗憾,
无知,也是一种罪。
当你完整了解过电影背后的故事,你还能说片中人物值得被原谅吗?
他真的配吗?
▲琼恩曾因炫耀杀人经历被人暴打
厄运不降临在自己身上,人人都是道貌岸然的君子和富有同情心的圣人。
更何况,当年詹姆斯·巴杰尔案背后的看客,可不是什么君子和圣人。
据警方后来的调查,琼恩和罗伯特带领小孩离开途中,曾有38人目睹两人对小孩施暴。
而在此过程中,竟无一人出手相助。
▲看客心理历来存在
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不过是“家人间的嬉戏”。
这一切,就堂而皇之地发生在倡导人权的英国。
人性的幽谷有多深?
深不见底。
永远不要怀疑平庸之恶的存在,巴杰尔惨案,证明这样的恶存在于每个人心间。
人是善恶共同体,小孩当然也不能例外。
无知之恶已经足够恐怖,利用“还只是孩子”作为托词,
更加不值得原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