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的老师(凯爸: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海伦凯勒的老师(凯爸: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值得所有家长学习)
凯爸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描写海伦·凯勒真实成长历程的电影《The Miracle Worker》,中文名叫《奇迹创造者》。
海伦因为一场疾病失去了听觉和视觉。她的世界和自闭症儿童差不多,生活在一片混沌中。治疗师莎利文却把她培养成了世界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在凯爸看来,任何一种教育,最后都是殊途同归。整部电影完全可以当作自闭症干预的教科书。
1
海伦凯勒生于1880年,1968年去世。她是美国现代伟大的女作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发表过14部著作,她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家喻户晓。
然而,童年时期的海伦却是一个让父母头疼不已的“熊孩子”。
海伦一岁七个月时得了猩红热,变成了聋哑盲孩子,6、7岁时,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
因为失去了视觉和听觉,海伦无法感受真实的外在世界,她的生活是混乱和迷茫的:
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要得到,否则就会发脾气;上不守规矩、动不动就打人;想吃谁盘里的饭直接用手抓......
图源,电影《奇迹创造者》剧照
家人不知道如何理解和安抚她,只能任由她做想做的事情。
海伦也在无数次试探中知道了父母的底线,也明白这样做能够让父母妥协,结果就是错误行为得到强化,问题行为不可控制。
遇到莎莉文老师后,海伦学会了沟通,认字,基本的生活礼仪。之后又克服重重困难读完哈佛大学,先后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
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两次被拍成电影。
图源,网络
接手海伦时,莎莉文还是一位刚从柏金斯盲校毕业的优秀学生。5岁时因疾病失去了大部分视力,先后经历过9次手术,才勉强恢复到半盲的视力状态,日常生活仍需借助特制眼镜。
因为相同的经历,莎莉文更能理解海伦内心。从20岁开始陪伴海伦,直到69岁去世。
莎莉文刚开始的教学并不顺利,第一次教海伦学习字母,她还没比划几下,海伦一把掌挥过去,打得莎莉文嘴巴出了血。
可莎莉文并没有放弃,一直在苦苦坚持。在她看来,海伦是聪慧的,但需要耐心和坚持。
海伦的成就离不开莎莉文的教导。
2
那么,莎莉文老师是如何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把海伦培养成传奇呢?凯爸总结了以下几点:
1.坚持原则决不妥协。
无论是在矫正行为还是教学过程中,莎莉文老师一直在坚持原则。
比如,吃饭时,海伦每次都围绕着餐桌,到处摸别人的脸和盘子,摸着谁,便抓谁的食物吃一口。家人习惯了,任她到处抓来抓去。
莎莉文立刻要求家人离开餐厅,她要矫正海伦的错误行为。海伦非但没有配合,反而扇了老师一巴掌,莎莉文也没有惯着海伦,直接扇了回去。
两人就在餐桌上互相打脸,直到海伦主动停手,必须用勺子吃饭才行。
图源,电影《奇迹创造者》剧照
2.行为矫正。
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行为反应很敏锐。她在给家人的信里说:“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既要规范和控制她的行为,又不能伤害她的心灵。我起初只能非常缓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并试图赢得她的爱。”
3.生活化训练是孩子融入社会的最好方法。
比如,莎莉文老师经常带海伦去触摸外界事物,当海伦对某个东西产生了印象,莎莉文才开始教她单词。
直到后来,海伦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她变得不再叛逆、任性,开始懂得社会规则,开始逐渐融入和认识这个世界。
4.语言是由内而外,量化到泛化的具体诠释。
面对一个又聋又哑看不见听不见,任性暴躁的孩子,该如何教授她语言呢?
莎莉文和海伦整天呆在一起,她们去参观农场里的动物,或到鸡棚里找鸡蛋,莎莉文随时随地在海伦手上写字母。经过7天的相处,海伦的性格发生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治疗生效了。
莎莉文写道:“今天早上我的心在快乐地歌唱,奇迹发生了!两星期前粗暴的小生命已经变成了温顺的小女孩。”
某天,海伦和莎莉文在外面散步时,听到有人用手泵抽水。莎莉文把海伦带到水井房,水流从海伦手上流过,莎莉文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一遍又一遍地写“water”(水)。反复让海伦体验“水”,海伦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老师的意思。
图源,电影《奇迹创造者》剧照
水唤醒了海伦的灵魂,给了她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一天她学会了“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30个字,比之前5个星期学到的还多。很快又认识了100、400多个字。
莎莉文还鼓励海伦用盲文给柏金斯盲校的孩子们写信,这样可以和更多人交流,也不会再封闭自我。
图源,网络
海伦也开始每天走出家门学习新东西,每个新名字都会给她带来新思想,她触摸到的任何东西好像都是有生命的。这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最关键的是,莎莉文教会了海伦思考问题,也就是逻辑链的形成。海伦凯勒的名言:假如没有光明,没有语言,没有交流,人的痛苦会无限放大。
教育,语言实践,一方面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也教会人更多交流和表达方式。
5.用好强化物。
莎莉文和海伦第一次见面,海伦就把她的衣物扔的到处都是,直到抚摸到洋娃娃时,海伦才安静了下来。此后,洋娃娃便成为了海伦的强化物,每当出现正确行为,洋娃娃都会出现。
3
海伦的经历,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1.孩子的问题是家长问题的集中体现。
海伦的父母由于对孩子遭遇的心疼,对她过于娇惯宠爱,可这份溺爱却纵容得海伦完全丧失了规则意识,问题行为越来越严重。没有了正确的标准,孩子的行为就会变得荒唐而又理所应当。
图源,电影《奇迹创造者》剧照
2.家庭干预理念不统一。
由于海伦强硬的措施,母亲看到海伦的进步而重燃了治愈女儿的希望,父亲却觉莎莉文行为粗暴,想要解雇她并将海伦送进疗养院。
海伦父母的反应和有些自闭症家长如此雷同,很多自闭症家庭都会有一个要坚持,另一个要放弃。
莎莉文告诉海伦爸妈:“不要以任何方式干涉,我像对待能看见的孩子一样对待她,因为我想让她看见。”
海伦的父母虽然不理解莎莉文的理念,最后还是选择放手,尊重老师的方式。
图源,电影《奇迹创造者》剧照
3.正确把握孩子的未来。
海伦取得微小进步时,父母觉得这就可以了。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莎莉文老师的坚持,海伦又会是怎样一种预后?正确认识孩子,把握孩子的未来,是家长的必修功课。
9月17日,邹小兵教授在东莞一次公益讲座中,提到过海伦的故事,他说:
“海伦虽然是聋哑盲,但他的智力肯定没有受到影响。其实,很多自闭症孩子智力也挺好,脑瘫孩子虽然肢体残障,有很多行走、手部动作困难,但很多脑瘫孩子智力是正常的。
每一个残障儿童,每一个神经发育障碍儿童都有很大的潜力。我们不要认为我们的孩子有问题,他就一定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在凯爸看来,海伦的初始状况比很多谱系孩子更为艰难,但莎莉文的陪伴和教育,创造了一个奇迹。
正常人应该无法想象没有光明的日子,所以我们学会了用火,制造了电灯。光明应该是永存于心间。语言,思想,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点亮心中的灯。
2013年,凯爸有幸读到了曲莫先生的《父母规》,里面的亲子承诺文凯爸更是百读不厌。每每自己感到情绪沮丧低迷的时候,总是找一无人处大声诵读。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当作观影体会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