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就爱生活 > 八卦 > >正文

​陆小芬 从票房艳星到实力影后 五部代表作品 你看过几部?

摘要陆小芬 从票房艳星到实力影后 五部代表作品 你看过几部? “想我一生的运命,亲像风吹打断线,随风浮沉没依偎,这山飘浪过彼山。一旦落土低头看,只存枝骨身已烂。啊......只存枝...

陆小芬 从票房艳星到实力影后 五部代表作品 你看过几部?

“想我一生的运命,亲像风吹打断线,随风浮沉没依偎,这山飘浪过彼山。一旦落土低头看,只存枝骨身已烂。啊......只存枝骨身已烂。”吴念真词,陈扬曲,《桂花巷》(1987)

命运是什么?人生下来,是不是早已注定了许多事呢?

坦白说,不太谙台语,对于苦情女人的悲剧故事则是能逃则避。但毫无预警地,依循着艺术眼光理性去看这部《桂花巷》,片尾潘越云娓娓道来唱出这首经典台语歌,而画面上,是陆小芬饰演的女主角剔红,老态龙钟,哀愁淡然地,坐在摇椅上,幽幽回顾着她的一生,历经沧桑,让人怎能不黯然神伤呢?

本名张淑芬的陆小芬,1956年出生九份矿工家庭。她最早是以唱歌出道,1977年自今日音乐补习班结业后在歌厅演唱,1979年在中华电视台举办的歌坛新秀比赛中获总冠军;因为一双傲人的双峰,进入电影圈,1980年任永升电影公司演员,此后一直走着性感撩人的路线!

电影《疯狂女煞星》(1981)台湾版海报

恰巧,台湾进入20世纪80年代正流行当道“社会写实片”,陆小芬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就是在王菊金执导的《上海社会档案》(1981),饰演一位被迫害的少女。片中,她演出了令人震惊的“胸前一刀”,当年可是在保守的台湾社会,引起大轰动!

从此,她陆续主演了《疯狂女煞星》(1981)、《女贼》(1982)、《糊涂女司机》(1982)、《黑玫瑰》(1983)等片,与陆仪凤、陆一婵、杨惠珊并称“三陆一杨”,成为红极一时的票房艳星。

直到《看海的日子》(1983),陆小芬才从社会写实片转型至乡土电影,在这部由王童执导、黄春明小说改编的电影里,她饰演从小被卖做养女、又再被养父卖入妓院的妓女。片里,无论她搔首弄姿,扭腰摆臀,卖弄风情的做妓女;或是她决心告别皮肉生涯,返回穷苦家乡,在医院惊心动魄的拼命生出小孩,自然地掏乳喂奶,成为一位归乡朴实的种田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陆小芬演来十分准确到位,难怪令她一举获第2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在室男》 (1984)台湾版内容宣传海报,陆小芬和曾红遍大陆的歌手兼演员杨庆煌主演

接着在张美君导演的《嫁妆一牛车》(1984)中,陆小芬饰演的阿好得到好评。该片借由几个人物讲出了爱情、家庭、经济、社会道德这方面的议题,侧面以“面粉教”的方式,触碰到台湾在美援下的社会型态,以及简单而准确地描绘出人们贪小便宜的一面。

1987年,陆小芬出演陈坤厚执导的《桂花巷》 ,成功演绎旧式封建家庭中的女子高剔虹的一生命运,获第33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1989年出演陈耀圻执导的《晚春情事》,再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陆小芬除了《贩母案考》(1990)及《客途秋恨》(1990)让人眼前一亮,虽在银幕上也时有如《十八》(1993)等作品推出,但风头已经大不如前。

电影《十八》(1993)台湾版海报

陆小芬真的十分擅长饰演受尽命运作弄的女性角色。这似乎也是命运?她的外貌,让她几乎摆脱不了这类型充满欲望压抑又卖弄风骚的角色,从《看海的日子》中的妓女、《桂花巷》中的克夫寡妇,再到《晚春情事》年轻守寡再婚却红杏出墙的贵妇,都难逃展露她情欲诱人的火辣身体。

幸好,天资聪慧的她(也是命运?),挑选戏路,揣摩出命运坎坷女人内心底的千回百转,无力抗衡,然后成就出一部部令人揪心动容的绝佳表演。

20世纪90年代后期她的事业重心有所转移,赴美国进修戏剧方面之学科,获得美国林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学成,返回台湾,随惟觉法师修习佛法。近年来,则醉心于芳香疗法,转型为芳香治疗师。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大众电影》用彩页来介绍陆小芬

陆小芬在台湾的荧屏上时有露面。在台湾民视的电视剧《富贵在天》和《大脚阿妈》中,陆小芬再次表现出影后的本色,演技备受好评。这两部戏是台湾有线电视里同期播映的剧集中最受欢迎电视剧,陆小芬也因此一跃而成了民视的当家花旦。2005年,与前台北市议员陈俊源公证结婚。

作为一个时代的人物,陆小芬总是与性感脱离不了干系,但她勇于洗尽铅华成为一名真正的女演员,这是大多数漂亮的女明星所无法逃避的一段“过程”,让我们从下面的文字里来重新认识下陆小芬的六部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看海的日子》:一个妓女的一生遭遇】

《看海的日子》也许并不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但你不得不承认,陆小芬非常具有银幕吸引力。片尾,她饰演的妓女白玫,抱着襁褓中的儿子,望着火车窗外的大海,静静思索着:“不,我不信!我这样的母亲,这孩子的将来就没希望。”海涛水浪,潮来潮往。究竟,望着海水的她,是对命运抱持乐观?抑是一种不得已的坚强控诉?

电影《看海的日子》(1983)台湾版海报

与同年的《儿子的大玩偶》(1983)一样,这一部《看海的日子》也是源自于台湾著名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小说作品,并由原作者黄春明亲自改编后搬上银幕,同时它也是王童导演第一部与闵南语电影演员合作的电影。这是一段极为凝重的人生记述,人性蜕变与时代的悲怆,是影片所不可能完全刻画得尽的主要命题。

故事与日本70年代中期的影片《サンダカン八番娼館 望郷/望乡》(1974)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就是以一个妓女的一生遭遇作为叙事的重心,两个主人公的特点相似,随身陷烟花青楼,却有着坚毅,不向命运屈服的个性。

女主角白玫(陆小芬饰)从小被寄养在别人家中,白玫的养父把她卖到南方澳渔港的私娼寮当妓女。后来养母家境好转之后,希望白玫从良,但白玫不肯,养母骂她是烂货,白玫反讥她说:“是的,我是烂货。14年前被你们出卖的烂货,想想看:那时候你们家里六口人的生活是怎么过的?现在是怎么过的?现在你们有房子住了,裕成毕业了,结婚了,裕福读高中,阿惠嫁了。全家吃穿那一项跟不上人家?要不是我这个烂货,你们还有今天?”

电影《看海的日子》(1983)剧照

一日白玫在火车上遇到昔日的姊妹茵茵(苏明明饰),已从良的她,嫁给了体贴的少校,并育有一子鲁延。一家幸福的模样,让白玫突然也想当起母亲来。后来白玫跟一位恩客;善良纯朴的渔人阿榕(马如风饰)借种怀一子后随即离开该地。与渔人阿榕不告而别后的白玫独自回到亲生母亲故乡。

《看海的日子》呈现了女性强韧的生命力,与纯洁高贵的母性本质,刻划委身青楼却不向命运低头的妓女白玫,为了给孩子良好的环境,以坚强的意志,重新找回生存的尊严,这是台湾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本片也在台湾电影最为困难的时候创造了不菲的商业成绩,卖座2300多万台币,并掀起了新一轮的乡土文学改编电影的热潮,一度将影片的女主角陆小芬推向演艺事业的高峰。本片于1983年获第20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陆小芬)、最佳女配角奖(英英)。

电影《看海的日子》(1983)内容版海报

王童的《看海的日子》呈现了对待历史污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鄙视,一种是包容,因而在一个人身上呈现两种人生。这里有王童后来在台湾三部曲中所表达的政治雏形,所以王童这个人是很有视野及深韵的。

【《嫁妆一牛车》:贫穷的奇观】

《嫁妆一牛车》是在1984年于台湾上映,由黄春明编剧,张美君导演,梅长锟制作。由陆小芬饰演阿好、金涂饰演万发、陈正雷饰演简底。20世纪60年代政府提倡健康写实电影,如:《蚵女》(1963)、《养鸭人家》(1965),藉由电影希望灌输民众努力工作,不要有其他的思想。

到了70年国民党政府陷入危机,便推行制作一系列所谓的爱国电影如:《八百壮士》(1975)、《梅花》(1976),至70年代中间经过乡土文学论战与美丽岛事件,台湾民智渐开,直到80年代,台湾电影的现代化(或者说是「现代主义」化),1983年,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合导的《儿子的大玩偶》大卖后,台湾新浪潮电影开始成形。

手持第20届金马奖的陆小芬成为了当时影后,不规则薄纱裙“飘飘欲仙”,立体的花饰和垂下的薄纱还能遮挡手臂,一脸笑容的陆小芬想必也用这套礼服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中影公司明骥总经理在谷底的困境中接受小野与吴念真的建议,大胆启用新人拍摄乡土文学作品,《嫁妆一牛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出产。新锐导演陈国富曾经形容《嫁妆一牛车》是“贫穷的奇观”。

故事描述一群低下阶层的贫民,过着粗鄙简陋、道德破产的生活。王祯和独有的文字魅力,搬上了舞台后产生惊人的效果,剧中的人物已经不再写实,而是另一个世界的奇景了。

小说中,我们看到焦点的描写多事在万发的身上,运用诸多的文字在描写万发的处境与窘态以及他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刻划入微。但到了电影文本,透过镜头的诠释,我们可以发现焦点都是在阿好身上。

电影《嫁妆一牛车》(1984)台湾版海报

这是为了电影市场所做的改变,因为这部电影的卖点是在演员陆小芬与陈正雷的身上,当时两人是台湾电影界的当红偶像,特别是陆小芬,可谓当时的艳星,拍戏风格大胆又精练的能抓住导演要的味道。

所以在这个年代,许多的电影都可以看到她的演出,如:《看海的日子》、《没卵头家》(1989)等影片。所以说为了市场的考虑,镜头的焦点多放在陆小芬的身上,整部戏几乎二分之一的镜头都有陆小芬的戏份,这是其中最特别的地方。

电影往往要兼顾电影的尺度与政策及市场的考虑,所以往往需要改写原著小说。电影文本中,阿好在到医生那应征时有说有四个小孩,可是在家里的只有阿狗一人,而文本中是生了五个小孩,三个女生因为赌债而卖掉,大儿子在城里工作,家里只剩下老么,所以为了作区别,小说中的么儿因为排行第五,所以叫作阿五,电影因为只看到一个小孩,所以叫做阿狗(其实也带有戏谑之意)。

电影《嫁妆一牛车》(1984)台湾版内容海报

这样的改写主要是简化剧情的复杂性,电影只有数十分钟的时间限制,简化叙述人物,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另一个好处就是就由阿五可以贯穿全场,增加轻松娱乐的电影休闲效果。此外因为电影中也多出了老人用月琴唱曲道出阿好讨客兄的故事,也为整出戏多了另一种叙事的角度,也多了另一种讽刺的层面。

【《桂花巷》:台湾历史的演变】

《桂花巷》改编自萧丽红的小说,这是一部典型的传奇小说,以极长篇幅叙述一个了女主人公高剔红的一生。同名由陈坤厚导演,吴念真编剧。电影海报上的文案写着:“一个断掌的女人,和她生命中的四个男人。”剔红的命运似乎出生就注定了,一如她的断掌纹。12岁父母双亡,16岁时相依为命的弟弟也葬身鱼腹。

那年,她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发誓遗忘曾挨过的贫穷、无依,以及秦江海(任达华饰)——那个第一次闯入她心底的年轻渔夫。她凭着一双出了名的绣花巧手以及一对硬绑出来的三寸金莲入嫁富豪之家。但是命运并未改变。她23岁守寡,那年儿子才5岁。30岁那年,她终于击败所有蛮横的亲长,成为一家之主,在自己的王国里坐拥一切。

电影《桂花巷》(1987)台湾版DVD封套

但是她没有击败自己心中蛰伏的爱欲和对命运的怨嗟,那年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对方竟是贴身男仆,只因为他有一张和秦江海近似的脸孔,这是她第二次面临命运的挑战,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没有逃避,她强硬的面对,然后,她赢了。这个女人活了75岁,直到她死,她才知道这一生的孤单的命运似乎出生就注定了,一如她的断掌纹。

电影《桂花巷》表达几个重要的议题,像是传统时期妇女的地位,在那年代讲究女子的守贞,剔红为了她的丈夫终其一生没有再婚,期间的外遇虽然不为人知,虽有风声却被她巧妙掩饰。剔红代表传统妇女坚韧的个性,不畏苦要守候着一片家园。

另一个便是台湾历史的演变,故事横跨三个年代,清朝、日本统治、中华民国时期,从电影中也表达那年代的人民生活,像是清朝签署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日本殖民政府要剔红家改姓日本姓等等,书中都有详细介绍,剔红家长工所唱的“一只鸟仔揪揪”,更是显现出被殖民之下台湾人民的无奈。

电影《桂花巷》(1987)剧照

《桂花巷》中剔红没有逃避,最终她选择了强硬的面对。梦想和稳定安逸,这是《桂花巷》的主题,陆小芬将一个旧式封建家庭里的女子剔虹的一生成功在银幕上演绎出来。剔虹出身贫贱,前段坎坷的人世遭遇都归于宿命的冥冥安排;后嫁入豪门,这种宿命性格再把她推向寡妇的命运。陆小芬以出色的演技将剔虹内心的疾苦,思想的微妙演变成功地展现。

《桂花巷》的国语发音虽然听起来十分奇怪,但陆小芬主演的剔红,不只打中了观众的心,也在第33届亚太影展上,这一出色表演为她赢得最佳女主角奖殊荣。

【《晚春情事》:新旧时代女性的挣扎】

继《桂花巷》后,第二年,陆小芬又接拍了陈耀圻编导的《晚春情事》一片,动荡的时代,一个备受争议的女人……春燕(陆小芬饰)是个新寡的农家女,在以母亲(文英饰)为代表的理教规范下,情绪上常常被幼时的一段往事所压抑。当她被母亲安排再嫁到县城官宦之后的张府,成为张少爷(张复建饰)的续弦,春燕的朴拙在新的婚姻关系下,愈发地格格不入。

电影《晚春情事》(1989)台湾版海报

她憧憬这第二次婚姻能在物质富裕的环境中,与知书达礼的年轻丈夫厮守一生。她曲意承欢,期待着夫婿的爱意。但张少爷瞧不起春燕的出身,娶她的目的在于抚育幼子,及满足生理需求。他整日沉缅在过去特权阶级的繁华梦中,在“洪宪帝制”时,费尽心机攀附权贵,欲谋得一官半职。

春燕暗自埋怨自己的命运。对门卖绣花线的年轻男子秉中(马景涛饰)很尊重她,使她感到亲切。他们终于相爱了,决定远走高飞。在私奔时,被丈夫拦截。张少爷毒打春燕后把她囚禁起来,并用钱财疏通秉中,让他迅速离开城镇。因而神不知鬼不觉地平息了这桩威胁张家“名声"的事端。

春燕在暗室里度过了三个月“疗伤”的日子,终于从创痛中醒悟过来,接受了母亲、丈夫、家人、环境所付与她的现实生活。帝制失败后,张少爷也不再趾高气扬。春燕的几分风韵,取代了往日的土气。她认同了豪门的礼教规范,与妯娌之间亦言笑甚欢。惟在不经心的时候,才会看到春燕眼神中压抑的悲痛和怨愤。

电影《晚春情事》(1989)剧照,陆小芬与马景涛

新旧时代更替下女性内心革命的失败。活下去的代价是认命与埋葬真实。帝制梦破灭的没落少爷,仍握夫权;真爱梦破灭的续弦妻,只能对旧式规矩屈从入戏。探寻出口的彷徨,以诗句剖白成字幕,犹如出神,如“对一盏茶,想碧海青天”“莫道不相识,堂前燕子,归去来”。氛围紧依人物心理,马景涛那时真像根葱!

在《晚春情事》里陆小芬再做寡妇,饰演一位新寡不久的农家女春燕。在被夫家送回娘家后不久,又再嫁进县城官宦之家张府,成为张少爷的继室。春燕在娘家时,努力耕作却被人认为是白吃米饭,落得个费力不讨好。

在张家她想做一个好媳妇,但在张少爷的眼中她不外乎是泄欲工具,与家世显赫的前妻根本无法相比。在命运饱受忽视的情况下,她终于大胆地接受同乡年青男子的爱情。演这类戏几乎成了陆小芬的招牌,因此有上乘表现已不足为奇。第34届亚太影展上,最佳女演员的大奖再次落入她的手中。

电影《客途秋恨》(1990)日本版海报

【《客途秋恨》:命运就是一粒尘埃】

《客途秋恨》是香港女导演许鞍华的半自传故事,主题放在她跟母亲之间复杂微妙的母女关系上。陆小芬饰演日本女子葵子,在大战后感念中国而独自随夫留在中国生活,因为对中国语言和风俗习惯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心中没有安全感,直到随夫迁离婆家,才逐渐投入香港妇女的生活圈,变成一个喜欢打牌玩乐的平凡女人。

长女晓恩(张曼玉饰)对母亲一向感情隔阂,可是在陪同母亲赴日本省亲时才切身体会人在异乡的孤单惶恐心理,母女之间得以心灵沟通。

影片结尾,母亲去祭拜自己父母的坟头,像是了却多年以来的心愿,转身的背影是那么决绝而又凄然。晓恩在想,她决定离家时才15岁,而母亲此时已近50,她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慢慢治愈,而母亲又将怎堪承受这离家之痛。

电影《客途秋恨》(1990)剧照

这部电影被公认为是许鞍华最感人最令人难忘的电影之一。这部半自传影片描述一个女儿慢慢体会到身为日本人的母亲在香港生活的种种艰辛。

20世纪90年代初的香港,移民及迁居的压力甚大,而影片中不同文化间的疏离感、分裂的忠诚、隔代人之间的谅解,都令当时的香港人产生了共鸣。即使现在香港回归超过十几年了,在回流的香港移民心里,以及海外学子心中,该影片依旧是永恒的经典。许鞍华在《客途秋恨》中如何挑战传统概念中单个、只含有家庭成员、温馨浪漫的家的概念,而为现代化香港建立起第二个家。同时影片作为一部跨文化文学作品,以情感与行为为依据,探寻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磨合。 

吴念真的剧本写得细腻动人,陆小芬与张曼玉都演得出色,许鞍华投入了很大的感情来拍摄,某些片段如泣如诉,让人动容。纵观整部电影父亲出现的镜头很少,这几乎是一部女人的电影,故而感情相当细腻,耐人寻味。多少离人在这客途中流下恨别泪,放逐与流亡,秋凉人瘦,奈何思乡情切。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