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赚 3900 亿,这片竟然没被禁
狂赚 3900 亿,这片竟然没被禁
前几天,# 协和医生说喷雾爽肤水不补水 #登顶热搜。
看着双 11 在某宝购入的各类护肤品,谁的心「咯噔」了一下我不说。
随即又看到一个博主的连环诛心。
" 所有的眼霜都没必要买。"
" 所有的精华都没必要买。"
" 面膜没用。"
尊嘟假嘟?
定睛一看,他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的教授。
图源:微博博主林瘦猫
确实,化妆品本属化学工业产品范畴,专业是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
随即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想要一并分享给大家。
但先声明一下,一切数据和结论都仅表明纪录片立场。
也许会冲击你的认知,至于信不信,你自己决定。
「美容的真相」
2018.1.9
疯狂拔草
2018 年,BBC 一部名为《美容的真相》的纪录片诞生。
目的只有一个:拔草。
片中提到,在英国,每年购买化妆品花费的金额达 90 亿英镑(约 800 亿人民币)。
而这个数据,在中国 2020 年是 3400 亿元,2022 年是 3936 亿元。
《特效化妆师大对决》
抛开宏观市场数据,仅仅看个体。
之前聊过的卡戴珊家族,金小妹凯利 · 詹娜 17 岁推出自创美妆品牌。
一年全球销售总额达 4.2 亿美元,成为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化妆品行业的繁荣显而易见,是网红们的现金流,是明星们的代言费。
凯莉 · 詹娜
但在偌大的化妆品市场中。
有多少承诺是营销手段?又有多少是基于科学和事实依据呢?
每一个为此消费过的人都不该被蒙在鼓里。
纪录片就是基于此,寻找独立科学家合作,对各类日常化妆品宣称的功效进行测试。
成分党有福了。
第一个就是——保湿面霜。
这类产品总是会用某些专业名词吸引成分党,比如蜂毒、羊胎素、24k 纯金等。
又会用一些动词吸引伸手党,如提拉、紧致、保湿等。
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消费者几乎被一网打尽。
但事实呢?
对此,纪录片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健康皮肤是否需要使用保湿霜?
二、保湿霜是否有长效的保湿效果?
纪录片征集了 25 名志愿者进行保湿霜的科学测试。
在测试开始之前,科学家使用专业仪器对志愿者测试了皮肤的含水量及健康程度(屏障功能)。
实验根据畅销程度选择了三款不同价位的畅销保湿霜,分为 ABC 组。
要求志愿者每天在一边脸上使用 2 次,另一边不使用,21 天后再次测试。
结果显示——
使用保湿霜后,皮肤里的瞬时水分确实增多了。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但并不是最贵的效果最好。
接下来划重点:
保湿霜中最常见的保湿剂是甘油,它在产品配方表里越靠前,保湿效果越好。
故,可以忽视标价,根据配方来购买。
当然,也有一些面霜使用的是其他保湿剂,片中并未做实验。
还有一个重点。
根据三周的对照研究,科学家没有测试到志愿者皮肤表面或健康程度有任何变化。
即,基础保湿面霜并不能提升皮肤的健康程度,保湿效果只是即时的。
在数据面前,也许不得不承认,我们想要的、相信的那些广告宣传语,并不是真的。
纪录片顺势提出第二个研究问题——如何抗衰老?
纪录片主持人找到一位有 40 年驾龄的女客车司机,在长达 40 年的时间里,她的右脸都暴露在阳光下。
因此右脸比左脸有更多的皱纹。
通过英国顶尖皮肤病学家克里斯 · 格里菲思的一锤定音:
阳光照射是造成皱纹的关键因素,占 75% 左右。
所以,抗衰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防晒。
物理防晒是抗衰最好的办法,其次就是防晒霜。
选择防晒霜也不能只看 SPF 值,而是要认准两个数据,SPF 和 PA。
SPF ( Sun Protection Factor ) 即防晒系数,防护紫外线 B 和晒伤。
PA ( Protection Grade of UVA ) 即防御长波紫外线 A 的能力,防止皮肤变黑和老化。
紫外线 A 能够穿透玻璃,冬天减少的是紫外线 B,紫外线 A 几乎一整年都维持相同功率照射在地表上。
所以冬天夏天、晴天阴天,只要暴露在室外,都要涂防晒。
第三个问题——已有皱纹如何消除?
除了医美外,只有维 A 酸类产品有效果,可以改善皱纹、老年斑、色素沉着。
但也有很明显的副作用,可能会产生红肿、过敏、刺激和灼烧感。
此产品是处方药,只能通过医院开具,使用时要遵医嘱。
还有一种松香油,是维 A 酸的替代品,但使用时要建立耐受。
接下来,记录片中还展示了不同价格彩妆的优劣,消脂产品的效果。
都有实验对照组,结果也证明了——
不是贵价就一定好,平价也有好产品,且好多都是智商税。
当然,实验结果只针对本纪录片中提及的产品,样本也没有足够大,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结论,但还是给了我们很多数据参考。
消费主义陷阱
我们对护肤品总是带有盲目的信任,以为钱花到位,就能抵抗时间。
功效栏越丰富,专利成分越晦涩,越觉得效果可信。
但这些术语,有多少是加了水分的呢?
纪录片邀请了化妆品专家柯林 · 桑德斯,他也是生产商内部人员,来揭露术语内幕。
比如 " 医学认证 "。
消费者第一反应,具有 " 医学认证 " 标识的产品,应该经过大量医学实验并有明显效果,才可标识。
但事实上专家说,只要产品能达到很微小的效果,即可算经过医学认证。
即使这种效果在人脸上并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
再比如 " 皮肤学认证 "。
只能说明该产品在皮肤上试用过,理论上只要一个人试用过即可。
所以通过皮肤学验证,不能证明该产品对你的皮肤是否安全。
那我们为何会轻易为这些 " 智商税 " 买单?
哲学家鲍德里亚说过——
" 在消费社会,人们不再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
纪录片中布置了一个小实验。
将相同的洗面奶配备不同包装、不同销售人员,放置在商场中。
一组是简陋包装, 身穿休闲装的销售助理。
二组是贵气包装,身着实验服的销售助理。
结果显示,相同时间内,第一组有 3 人愿意购买,第 2 组有 8 人。
这是心理学上一个有趣的理论叫 " 自我差异论 "。
人会有一个 " 现实自我 ",同时有一个 " 理想自我 ",两者有时会有差距,而人们会不自觉地想要缩小差距。
包装华丽的产品会引起人的不安,购买它则能消除不安,实现有关财富、美丽与地位的虚幻满足。
而还有一种焦虑,是颜值上的焦虑。
我们想要通过化妆品变美,实则是对自己外貌的不自信,一部分原因是受自尊心驱使。
又或者,是被营销出来的,对衰老的恐惧。
某医美广告
事实上,在他人眼里,我们原比自己认为的要美得多。
纪录片中做过一组实验。
设置 7 张同一人的照片,有原图,有美化过的,有丑化过的。
在志愿者们交谈一阵后,要求单独进入房间,在 7 张照片中选择出最符合他本人的照片,包括照片本人也要选择。
最终的结果很出乎意料。
在心理学上,这称之为光环效应。
变美的压力会导致人只关注自己脸部的不足,但其他人会在脸部特征的基础上,加成个人品质特征。
也许用俗语来说,就是 " 面相 "。
《美容的真相》纪录片仅仅聚焦化妆品行业背后的内幕,就足够让人突破认知。
而关于消费主义的陷阱,还有更多。
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是会被拿出来一遍又一遍重温的存在。
片中通过采访记录和数据,稍微让我们窥探到了消费背后的那只手。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有故意操纵。
比如灯泡,最初研发出的使用寿命是 2500 小时,而电气垄断联盟将其缩短为 1000 小时,这叫 " 计划报废 "。
比如打印机墨盒,内置有计数器,打够 5 万张,就会提示墨用完了,实际重置后还可以再使用很用。
有贩卖焦虑。
比如 SUV,厂商多年来宣称它的安全性,使得不少人为安全感买单。
但纪录片中称,SUV 的翻车率是普通汽车的 2 倍。
片中还有许多让人目瞪口呆的营销手段和产品内幕,此处就不赘述了。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观看。
当然,今天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否定消费。
而是希望大家不要被消费主义裹挟,不要单纯相信买东西等于快乐这种屁话。
而是回归理性,了解清楚营销手段和产品本质后,再选择是否消费。
毕竟,现在钱太难赚了!
(美容的真相)
标签: